葫芦丝是梁河县的文化瑰宝,是梁河县潜在的财富。梁河县是葫芦丝的心脏,是葫芦文化艺术的生长繁衍地
葫芦丝在梁河县的历史已非常悠久,可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或会更长,确切的时间已无法考证。梁河县勐养镇出土的傣族文物——土罐已具有葫芦的形状,说明葫芦在勐养先民中就早已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梁河县属古百越地,傣族的祖先即为古百越的一支。元史、明史均载有“南甸境内皆百夷(今傣族)”。梁河县的“芒东帮别新石器文化遗址”也说明了早在新石器时代,梁河就有百越(傣族)居住。李思聪、钱古训的《百夷传》对百夷的民俗和歌舞活动作了描述“乐有三:曰百夷乐、缅乐、车里乐。百夷乐者,学汉人所作筝、笛、胡琴之、响盏之类,歌中国之曲。缅乐者,缅人所作排箫、琵琶之类,作则众皆拍手而舞。车里人所作,以羊皮为三长鼓,以手拍之,间以铜铙,拍扳与中国僧道之乐无异。其乡间饮宴,则击大鼓、吹芦笙(芦笙即为今天的葫芦丝)舞版为乐”。以上这些材料说明,梁河县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傣族先民居住,傣族是梁河的世居民族之一。早在元代,梁河县各民族的文化活动就已非常丰富,已有葫芦丝产生并且在民间已广泛流传。
据《梁河县的地史志》记载: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间,芒东镇建了一个“章毕村”。傣语“章毕村”译为汉语就是“擅长制作和吹奏葫芦丝的村子”。2004年文化普查,所采访的老人(70岁至90岁)都说:祖辈人就会吹,而且作为商品销售都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曾销往陇川、瑞丽、潞西,曾用于和陇川的户撒刀作商品交换,曾被带往缅甸。而且从未听说有外地人带葫芦丝进入梁河。勐养镇户养村的杜小巷老人(生于1910年)说:“芒环村有一个叫龙伍(生于1860年左右)的村民,其葫芦丝吹奏和制作技艺都非常好,常有人跟他买葫芦丝。我也买过一个。”关于龙伍的葫芦丝吹奏技艺,在勐养流传着这样一段佳话:“龙伍的妻子是芒东镇罗岗人,有一次妻子回娘家,龙伍送妻子至半路,吹奏起凄婉忧伤的葫芦丝古调,让妻子听得泪水涟涟,还没到娘家就又跟着他打道回府。”
勐养镇棒良村的70多岁的金常玉老人至今还收藏着长辈以前留下来的葫芦丝。由于年代久远,仅剩下三根竹笛,他非常小心的保存着,十分爱惜。金老人说:“我家祖辈就会制作和吹奏葫芦丝,而且制作的葫芦丝还外销到德宏州各地和缅甸。出售的葫芦丝由于制作精细,在本地和外地都小有名气。”